屋主是通过朋友找到我们,是一对对空间有清晰期待的夫妻。不急着装修,也不盲目追求风格,而是早早地开始思考“怎样的空间,才能陪伴我们真正生活下去”。
他们希望它安静克制,却不冷淡;希望它有秩序感,也要有呼吸感; 望有一个沉下心来阅读与工作的大书房,更希望每一个空间都被真实用起来,而不是“好看但闲置”。
基于他们对空间使用逻辑的明确设想,我们从一套精装交付的常规三房出发,进行了整体改造。拆墙、合并、重构动线,也重构了光、风与人的交互路径--以“意式极简”为基调,但不是为做风格而极简,而是让每一个收纳、每一处留白,都服务于居住者的节奏感与日常偏好。
从玄关的归置动线,到客餐厅的一体化布局,从书房的通透玻璃隔断,到主卧的安静光感,我们尝试做的是一个可以真正承接生活的空间。它无需过度表达,却处处回应居住者的需要。
餐桌选择了温润木色,桌脚为细长金属框架,搭配软包餐椅与藤编坐垫,整体线条轻盈,触感柔和。椅背高度与沙发持平,餐厅与客厅之间没有过渡的尴尬,也不会造成视线干扰。 过道墙采用整面白橡木饰面包裹,将原本独立存在的门洞“隐身”在统一材质中,形成连续而安静的视觉流线。吊灯为线性结构,与地面灰砖、白色岛台共同构成一个克制、平衡、不过于餐饮属性化的“共享桌面”。 在这个空间里,就餐不只是吃饭的动作,更是家人之间停下来、交流的时刻。而设计的任务,是把这些“看不见的功能”,变成可以被使用、被感受到的空间语言。
厨房原本空间不大,为了让它真正成为日常的高频使用场,我们将生活阳台完全纳入厨房体块,并在结构上形成一整条完整的“U字型操作动线”。 从冰箱取物,到水槽清洗,再到台面处理与灶台烹饪,每一个环节几乎可以“原地旋转完成”洗衣机、嵌入式垃圾桶与水槽一线排布,将原本分散的生活杂务集中整合,也极大节省了台面空间。吊柜与地柜之间保持了留白,墙面使用与台面统一的岩板材质铺贴,易清洁且视觉上更连贯。窗边配有长条挂钩与插座,方便锅具与电器操作。